10月15日,《平原晚报》对我校食品学院教师崔震昆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餐饮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。详情请链接:
“奥运大厨”服务奥运
崔震昆在定制餐盒本人提供
崔震昆(右)和主厨合影本人提供
百年梦想,百年奥运。能参加一次奥运会,即使是作为幕后的服务人员也是自豪的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,我市的崔震昆就有幸成为一名为奥运会服务的幸运儿。崔震昆是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烹饪系主任,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乡“奥运大厨”的领队。他清晰地记得,在2008年,自己6月30日赴京,服务完奥运会,又服务了残奥会,直到9月30日才回到新乡。
10月14日,在崔震昆的办公室,他一边翻看当时服务奥运会时拍摄的照片,一边给记者讲述服务奥运会的幕后故事。当时经过严格的挑选,河南科技学院有66人被选中,获得服务奥运会餐饮的机会,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四。当年6月底和7月初,66人分批陆续抵京。按照安排,他们被分配在媒体一村、媒体二村、运动员村、国际广播中心以及媒体中心,负责西餐冷餐的加工制作。奥运会的菜单是奥组委制定好的,8天一循环,为了能保质保量完成接待工作,前期要进行磨合,包括熟悉调试设备、试餐等准备工作。“一顿就餐人数少则千余人,多则四五万人,对餐饮供应是个极大的挑战。”崔震昆被分配在运动员村,他依稀记得,最多的一次是一顿饭约有4.5万人同时就餐,两台刨片机9个小时不停地切番茄片才勉强供上。
从7月15日运动员陆续入村开始,为保证运动员随来随吃,餐厅正式实行24小时运营,厨师们三班轮换,既得保证新鲜还得保证安全。因为作为奥运会的餐品,要求是非常严格的,尤其是安全方面,所有餐品在出餐时有专门的安全检验人员负责“把关”。根据规定,所有菜品出餐后4个小时内没有食用,必须倒掉。对于备菜(非成品菜)、冷餐的存放更是严格,要求5℃以下的冷冻箱。崔震昆工作的厨房就一直保持5℃,像一个大冰箱,这里的厨师都戏称,自己是在冰箱里工作。
奥运会接待的是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媒体,所以西餐比例占70%。为了保证西餐的口味一致,崔震昆的工作从试餐调味开始。他和来自加拿大的主厨一起试味,衣服口袋里装着一包包的一次性调羹,随时品尝餐品味道。“大容器里是什么味道,盛装到小容器里也得是同样的味道。一天仅用于品尝味道用掉的一次性调羹就得四五十把。”崔震昆说,这是让他最有压力的一项工作,奥组委对餐品要求严格,即使是调料都有明确的规定。一道餐品的口味,因为作料的不同会有变化,咸了、淡了,过辣、过甜,都不行。
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卫生,厨师除了基本的戴帽、口罩、着白色工作装外,还要再穿一层防护服。戴上手套的手,严禁再接触任何非食品的东西,摸头发、擦脸、碰衣服等平时很正常的“小动作”是绝对不允许的,操作间里装有摄像头,一旦被发现将受到严厉处罚。厨师如果手上有伤口,会立刻停止工作。
让崔震昆印象最深刻的是鞋。不管谁进入厨房操作间,都要穿一双内包铁皮的皮鞋,一双铁鞋重达五六斤,不穿此鞋不准进入厨房。原来,根据国际餐饮集团的规定,为了防止厨师在工作时被掉下的刀具砸伤脚面,所有的厨师工作时都要穿上这种特制的内包铁皮的鞋。“这是真正的国际化标准,老外一点都不陌生,但国内厨师很少见。穿上铁鞋,8个小时工作下来,跟参加一场比赛差不多,累得脚疼。”崔震昆说。
11年过去了,说起奥运会,崔震昆仍会滔滔不绝。他说,参加服务奥运会是自己人生中的宝贵经历,让他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,比如外语口语水平的提高,团队合作精神等,他也将此经历作为生动的教材应用于日常教学中。 2009年,他又带队参加了大学生冬季运动会;2010年,他带队参加了广州亚运会。“我现在一直在关注2022年冬奥会,希望能再参加一次奥运会。”崔震昆满怀期望地说。